名詞 passion,中文一般只翻譯成激情或是熱情,其實它有另一個重要的定義:
耶穌受難 (the suffering and death of Jesus in Christianity)。
百香果的英文之所以叫 passion fruit,是因為它的花 passion flower 象徵耶穌受難,
照片中先紫後白、呈絲狀張牙舞爪的副花冠,看來就像耶穌被釘十字架時戴著的荊棘冠冕 (the crown of thorns) 上那些張狂染血的荊棘,
而五個青黃色的花鑰,則是代表了耶穌身上的五道聖潔傷痕 (the five holy wounds),即是祂的四肢和右肋。
不過,要是把 passion fruit 如實翻譯成「受難果」,聽起來太不吉利,大概沒有顧客會想要買…… 於是商人便偷龍轉鳳,改用「熱情」的定義,稱它為「熱情果」了。
正如 2004 年電影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在台灣的譯名叫《受難記:最後的激情》,
便比香港《受難曲》和新加坡《耶穌受難史》硬是多了「激情」一詞,以便遷就台灣人多半只知 "passion = 熱情/激情" 的知識落差。
又譬如,我唸中六時的英文恩師 Eileen 是張國榮的死忠歌迷,她當年在上課時告訴我們,
張國榮在 2000 年舉辦的演唱會英文名字叫 the Passion Tour,
意思便是指耶穌為了受難救世而啟程進入耶路撒冷的「苦路之旅」。
只是,為了迎合市場需要,中文還是沒有稱為「苦路演唱會」,而是刻意誤譯成「熱情演唱會」──
從他在演唱會期間披頭散髮、滿臉落腮鬍的造型,便知道他是在向耶穌致敬。
✝️
今天是今年受難節 (Good Friday; 又名 聖週五) 的日子,我穿著黑衣黑褲回到教會,紀念在一千九百九十二年前 (西元2025年-耶穌33歲受難=1992年)
基督為我們被釘十字架;這是全人類最絕望的時刻。
教會在聖壇台階上鋪的一大片黑布,象徵耶穌被埋葬,上面放著祂的荊棘冠冕,然後灑上象徵祂對世人的愛的紅玫瑰花瓣。
三日之後,祂將會勝過死亡的權勢而復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