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entertainment只能是「娛樂」?淺談政治娛樂化現象

2021/12/06 09:55

  香港奉行雙語政策已久,中英文都是法定語言,凡政府新聞稿都有雙語對照,質素有一定保證,所以喜愛時事的我不時關注參考,而且往往從中學到關於英文的一些新面向。

  

  好比說,「(非牟利組織向政府申請撥款以供會員)吃喝玩樂」,吃喝玩樂這個概念,我看過的翻譯有 “dining, wining, gaming and entertainment”,也有扼要翻譯成 “entertainment” 的;前者好像有點超譯了,因為gaming除了遊玩之外,也包含賭博的意思;但後者也讓我挑了挑眉,因為玩樂說成 entertainment 是可以理解,那麼吃喝的部分呢?

  後來再看另一則新聞稿,發現「公務酬酢」被翻譯成 “official entertainment”,這才確定entertainment未必僅指娛樂,也可以包含吃喝的成分,因為我查中文字典發現,酬字是指主人向賓客敬酒,酢是指賓客向主人回敬美酒,酬酢就是互相敬酒,引申為交往應酬;原來焦點早就從吃喝轉移到玩樂。換句話說,華人愛在餐桌上交際聯誼,談笑風生,雖然不知道是誰在娛樂誰,不過這些客套場合也都可以用英文entertainment一詞來概括。而且不僅是華人,日本人下班後有跟上司同事酒局續攤、韓國人也有所謂類似的「會食」文化,看來這種藉著飲食博感情的entertainment文化在亞洲(至少是東亞)實在是根深柢固——看似吃喝,實則更重視閒聊陪笑的娛樂性。不小心想起之前引發台灣一波疫情的那些「茶館」...... 真的就是entertainment無誤!

  infotainment跟edutainment是我在這個專頁再三強調的概念,像是資料性強的時事文章,我會想辦法寫得幽默有趣,而我在跟樂學美語合作的文章裡,也是會盡量寓教育於娛樂來保持孩子對英文科目的興趣。可是,如果連理當嚴肅的政壇,也染上演藝圈(showbiz)跟娛樂大眾的色彩,那就不見得是好事了。台灣某位被喻為「女神」的立委遭男友虐待,媒體爭相繪影繪聲,報導手法極盡juicy、八卦之能事,又對動機作出拍了親密影片等等揣測,活像狗仔(paparazzi)在任意編寫狗血八點檔劇情,讓我見識到什麼叫politainment(政治娛樂化);香港的政論好像從來沒有這麼精彩刺激。想起上個月有台灣女星宣佈跟中國富商離婚,她分到多少贍養費(alimony)也成為媒體追訪臆測的熱話,報導的力度跟報章的篇幅,幾乎比得上政治要聞——三姑六婆茶餘飯後嚼舌根之際,還有人在意真相是什麼嗎?真相又關外人什麼事呢?歪風若再蔓延下去,到了選舉時節,候選人的顏值也會越來越重要;politainers (政治藝人) 當道,凡臉長得不像entertainers (藝人) 那麼吸睛好看的,都很難當上politician (政治人物) 了。

  不過,有需求才有供應。減少關注這些紙醉金迷的風潮,把目光放回更值得深思的議題(譬如 iHerb 對台停售背後涉及多少台灣藥廠的利益),是我們作為個體能為這個社會所作出的貢獻。

 

 

參考新聞稿: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305/15/P201305150473.htm

  

參考書目:

劉致昕《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2021)

 



本頁提供
成效數據

共 NT$ 金額

評分與評論

0.0 滿分五顆星

0 份評分

贊助方案
限量 200

$ 隨喜贊助

靜水深流 Flows deep 英文增強計劃

Supr.One by Aotter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