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懂得用故事造橋,你就會做生意
生意上的鴻溝
你的「目標」和你「目前所在之處」這兩者之間的距離,就是「鴻溝」。
必須掌握三個主要因素,才有可能搭起一座夠堅固的橋,讓你能跨越鴻溝、接觸目標客群(例如潛在客戶、關鍵團隊成員和投資者)。這三個要素分別是注意力、影響力與改變。
· 首要也最重要的是,一流的橋梁必須能捕捉人們的注意力,能使聽者為之著迷,好讓他們知道這座橋的存在。
· 第二個要素是影響力,是指你能透過某種手段促使聽者做出你想看到的行為。
· 第三,如果你不想天天搭橋跨越同一條鴻溝,那麼一流的橋梁本身就要能改變聽者,創造出一種長期影響,讓人從內心產生變化
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同時捕捉聽者的注意力,影響並改變他們?能跨越鴻溝、永續存在的造橋辦法,就是說故事。
說故事的三大要素:注意力、影響力和改變
說故事其實是個「共同創造」的過程。訴說者說故事的時候,聆聽者接收字句,並把自己創造出來的影像和情感投射其中。
讓人自願參與其中發揮影響力的故事力
研究人員做過實驗,發現聽眾沉浸於故事的時候,不僅會為了跟故事產生共鳴而改變原本的態度,甚至會放下平時的審查心態。我們聽故事的時候,抗拒心態會逐漸消散。
第二章 透過故事達成注意、影響和改變
當你被擺在著迷與影響的交叉點
實驗發現,人們在看過打動他的公益宣導影片後,催產素和皮質醇(和注意力有關)因而提升,捐給慈善機構的金額提高了2.6倍。光靠單一因素不足以引發這種成果,你需要贏得人們的注意力和信賴。上述成果其實就是透過神經學來解釋說書人都知道的一個道理:故事能集中人們的注意力,促進以信賴為基礎的人際關係。
但不是什麼故事都行
故事雖然擁有吸引、影響並改變大腦的力量,但為神經系統造成的影響也讓我們明白兩個關鍵:
第一,這個故事必須「真的」是故事。你如果參加過大型集會或週一早上的會議,眼前塞滿一大堆簡報投影片和文字,就知道不是什麼東西都算故事。
第二,不是所有故事都地位平等。必須是精采的故事。
第三章 故事怎麼說才精采
公司企業成天考慮如何說故事,社群媒體的重點就是故事。故事成了主角。
· 每篇臉書發文就是一個故事。
· 每篇使命宣言就是一個故事。
· 每個網站一定有一頁「我們的故事」。
· 每個品牌主張就是一個故事。
隨著故事成為普世價值、越受歡迎而且獲得流行語地位,我們也開始忘了什麼才是「好故事」。我們忘了一個道理:不是每個訊息都是故事。
說出真正的故事
精采故事的四大環節
包括
鮮明角色
故事需要的是一個或幾個角色,是我們在乎而且同情的對象。
真實情感
故事裡必須有真實情感。情感指的並不是聆聽者本身的體驗,而是故事角色的感受,或本來就存在於故事的情境。使聽者對故事產生同理心。、
特定時刻
故事需要聚焦於局部特寫。想讓故事吸引人,就該加入時間或空間上的特定片刻。
具體細節
細節越具體越好。在故事中運用具體細節,是為了表明敘事者多麼了解聆聽者。細節用得越多,聽眾就越能感受到你多麼了解他們。
敘事架構
把故事結構想成以下三個階段:
常態
局勢在某件事發生前原本是什麼樣子。建立常態的時候,用一點時間展示故事的環節,介紹鮮明角色及其情感。幫聽眾建立熟悉感,吸引他們投入,他們就會卸下心防,換上角色的觀點。
爆炸性發展
這裡的爆炸其實指的是「事件發生」,可能是大事也可能是小事,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是局勢的架構突然發生變化,變好變壞其實不重要。
新常態
局勢在「爆炸」發生後變成什麼模樣。新常態讓「說故事」這個策略能有效傳達某個重點,或強化某個訊息,而不只是娛樂聽眾。
第四章 價值故事 說故事如何促進銷售與行銷
讓人說出「我願意」的價值故事
你最大的對手,不是某間公司或某個產品,而是「現狀」。跟不熟悉的救世主相比,人寧可跟熟悉的魔鬼打交道。
這就是生意上的第一個鴻溝--價值鴻溝:是「問題」和「解決方案的價值」之間的鴻溝。「產品」和「顧客能獲得的價值」之間的鴻溝。任何生意都必須跨越的第一道鴻溝,就存在於「產品」以及「需要該產品的人們」之間。
一個大腦,兩套系統
丹尼爾.康納曼《快思慢想》中,詳細探討他所謂的大腦兩系統:系統一與系統二。
• 系統一「自動運作,速度快,輕鬆簡單,而且感覺不到自己有參與控制」。系統一負責自動做出答覆,回答「二加二等於多少?」這類的問題。
• 系統二,負責「把注意力分配給需要這種資源的腦部活動,包括複雜計算。」系統二的運作通常牽扯到一個人對功能、選擇和集中精神的主觀體驗」。這套系統需要專注力和努力,負責處理新資訊,是在系統一判定某個問題太過複雜的時候才會啟動。
簡單來說,系統一的特色是「認知放鬆」,系統二則是「認知緊張」。
范德比大學的行銷研究員珍妮佛.愛德森.艾斯卡拉發現,如果一個想法是以故事型態呈現,聽眾的反應會較為正面,也更樂意接受。如果一個訊息裡有角色、情感和細節,聽眾就會想像自己和親友置身於同樣處境。如果訊息中有特定時刻,聽眾就會投入共同創造的過程。如果這些環節都納入了「常態→爆炸性發展→新常態」的版式,那麼故事說完的時候,受眾就無法抗拒所推銷的商品。
你的故事其實遠不只這樣……
你真正需要的,其實是透過故事來傳達價值和實用性。
人們買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這東西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為了讓人們願意買下你的產品,你就必須跟他們說個故事
價值故事的敘事架構
• 現有顧客或潛在顧客面臨煩惱或問題,他們正在掙扎,正在想辦法應付,正在判斷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而這就是所謂的常態。
• 然後你或你的公司登場,顧客用了你的產品、解決方案或服務,也就是所謂的爆炸性發展。
• 現在,他們的人生變得更美好,痛苦不再,問題獲得解決,生活遠好過以往,而這就是所謂的新常態。
1. 常態
• 你的顧客現在有什麼煩惱?
• 他們正在經歷什麼痛苦?
• 他們有什麼感受?
• 這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生意?
• 什麼問題讓他們難以成眠?
2. 爆炸性發展
• 你的產品或服務如何解決他們的痛苦或煩惱?
• 你的產品或服務如何改善他們的生活?
• 對顧客來說,使用你的產品或服務是什麼感受?
• 你的產品或服務為何與眾不同?
3. 新常態
• 之後的生活有什麼不一樣?
• 哪些事獲得改善?
• 顧客有何感想?
• 哪些煩惱消失了?
價值故事中的四大環節
鮮明角色:絕對不是商品本身
行銷最大的錯誤,就是把你想賣的東西放在中心點,而不是你販賣的對象。
你在雕塑價值故事的時候,要確保裡頭有角色。你在故事中也必須列出該角色的幾個細節,可單純可複雜,只需一、兩個小細節,就能在觀眾心中塑造該角色的形象。
至於產品本身?價值故事的優點,就是你根本不需要提到產品的細節。
真實情感:你得上人家的床
想弄清楚顧客究竟在乎什麼,你就必須想像他們下班時間的畫面。什麼因素使得他們無法立刻進入夢鄉?什麼煩惱害得他們瞪著天花板,思索無力解決的問題?什麼問題令他們緊張兮兮?在價值故事中,只有你的潛在顧客和「鮮明角色」的感受才重要。關鍵客戶的相關數據、性格和其他情報變得無比珍貴。你必須運用你辛苦獲得的分析成果,把話題集中在顧客最在乎的問題、煩惱上,然後說個涵蓋並觸及這種感受的故事。
另外,別低估了「當面跟顧客和潛在客戶談話」的力量。不要過度依賴線上問卷調查和數據,因為真實談話才能揭露你可能忽略的真實情感。
特定時刻:真正感受到變化與價值的時刻
價值故事的優點之一,是你如果適當地把煩惱放進具體情境,就能模擬你和產品將如何解決問題。事情原本按常態發展,卻在這一刻突然改變。解決方案就是在這一刻出現,產品或服務的真正價值就是在這時候成真。
具體細節:讓聽眾覺得「你真的懂我」
對潛在客戶說故事的時候,把細節說得越具體越好。營造畫面時多多運用聽者熟悉的具體細節,對方就會覺得「你很懂我」。
第五章 創辦人故事 透過故事吸引資金、顧客和人才
不管你是公司員工還是成立自己的公司,都一定有個故事。你如果想突顯自己、跨越跟潛在顧客之間的鴻溝,創辦人故事就是最好的辦法之一。
透過創辦人故事跨越與投資者之間的鴻溝
該如何有效地向投資者傳達自己的潛力,尤其因為對方能決定是否給你畢生難得的機會,或直接為你的夢想判處死刑?你該如何說服投資者相信,你雖然還拿不出成功的證據,但你的生意值得他們投資?
說創辦人故事等於在推銷自己
創業者的推銷通常都以相同方式展開:自我介紹、想要什麼樣的投資條件、簡略介紹產品或生意,想達成一筆能改變人生的交易,需要什麼祕密配方?你在推銷一個新產品或構想的時候,其實也在推銷自己,絕對少不了創辦人故事。
每個創辦人都有偉大的故事
透過一個簡單的故事、也就是自己的創辦人故事,這個故事描述了某個構想的誕生,也從本質上傳達一個訊息:沒有其他人能在同一個時間點、用同一個方式想出同一個點子。
若能聆聽創辦人故事,投資者就能相信創辦人值得信賴。這種故事能產生數字無法衡量的信心,能輕易解答諸多疑惑,能讓投資者不再懷疑創辦人的來歷、方向以及是否值得押注。
利用創辦人故事突顯自己,跨越與客戶之間的鴻溝
創辦人故事跟潛在消費者自己的故事彼此融合,他就成了這個品牌的忠實顧客。
很多時候,你需要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在創辦一切當時的故事,或你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敗的故事。每家公司企業的創立階段都有故事,都有獨特之處,能讓你顯得與眾不同。
創辦人故事還能跨越人才鴻溝
創辦人必須跨越的第三道鴻溝,是激勵別人一同跨越,進而成為團隊的一員。好人才未必好找。而且如果真的發現人才,你的幾個競爭對手可能也盯上了他們。想讓他們跨越這道鴻溝,說出創辦人故事就是最佳的第一步。
如何找出你的創辦人故事?
你在尋找自己的創辦人故事時,先別忙著挖掘快樂回憶。你當然很想聚焦在成功上,但最好先從陰暗回憶找起,而非處處都是彩虹和獨角獸的那些時光。你記不記得生意出了重大差錯的時候?局勢險惡的日子?
你的故事就在那一刻裡,就在那些掙扎當中。
四個創辦人故事的陷阱(以及如何避開)
陷阱一:把創辦人故事和價值故事搞混
你在描述產品的時候,推銷的就是產品,而不是你自己;你在訴說創辦人故事的時候,當務之急是推銷自己。
陷阱二:當你說膩了你的創辦人故事
你的創辦人故事其實很像舞臺劇。隨著時日經過,你遲早會唱膩、說膩同一個故事。
你也許聽膩了自己的故事,但對初次耳聞的聽眾來說,這個故事就像事情發生的那天一樣新奇
陷阱三:因為不是創辦人,所以你覺得沒資格說創辦人故事
任何人都有資格說出創辦人故事,訣竅在於,故事沒變,只是你融入故事的方式稍微改變。只是把第一人稱(我這樣覺得,我那麼做),改成第三人稱(他這樣覺得,她那麼做)。說完創辦人故事後,再用一、兩句你自己的經驗來做總結,像是:「我聽完這個故事,就知道﹝插入帶有啟發意味的重大發現﹞,希望你也有同感。」
陷阱四:不願說故事的創辦人阻止你說出創辦人故事
你可能會需要花些時間說服創辦人,可能必須多試幾次,繼續尋找能在故事中擔任「爆炸性發展」的時刻。你找到之後,用它們寫個故事。必須等聽見你說出這個故事後,創辦人才會意識到故事裡真的有很感人的東西。
創辦人故事的四大環節
鮮明角色:就是創辦人自己
只有把創辦人放在故事中心,聽眾才能認識你,相信你,為你加油。
真實情感:只有真實的情感才能展現「人」味
為創辦人故事加入情感時,得先考慮目標聽眾在乎什麼、你希望他們聽完這個故事後有何感受或明白什麼。
把創辦人故事說給投資者聽的時候,你必須確保故事引發的正面情感,像是決心、安心和自豪,足以中和負面情感。
顧客最在乎的,是你跟產品、服務之間的關聯,以及是否致力於為客戶開創更美好的人生。說故事給潛在客戶聽的時候,應該提到當初是什麼情感驅使你決定追求這個解決方案、你對什麼事感到沮喪、你當時面臨哪些問題。
新進人才最在乎的,則是你對工作的熱忱。他們想要一個全心投入、懷有熱忱、深愛工作的創辦人。對新成員訴說創辦人故事時,應該加入「愛」。
特定時刻:最容易被忽略卻最重要
建構故事時就必須加入特定時刻,就連事發時的日期、星期幾、天氣如何之類的枝微末節,也能滿足聽眾對特定時刻的需求。
具體細節:讓聽者產生共鳴
依據你對目標聽眾的了解,在創辦人故事中加入不同細節,好讓他們自身的經驗跟你的經驗產生共鳴。
第六章 使命故事 透過故事來凝聚並激勵人心
只要是人就會追求使命
跟『交易使命』(transactional purpose;如何販賣商品和服務)相比,組織的『超凡使命』(transcendent purpose;如何改善人們的生活)更能激勵成員。」你的組織成員雖然對你賣的東西感興趣,但他們更感興趣的是「為什麼」。這就是使命故事的核心問題。
最多功能的使命故事
使命故事的重點是凝聚並激勵人心。在目標或計畫上凝聚人心。人心的凝聚度越高,就意味著團隊處理事情的過程和表現都會更好。為了團結群體、澄清目標並激勵成員,世人一直都在運用說故事這種手段,應用範圍包含商業和非商業的各種目標和計畫。
確認想傳達什麼訊息後,接下來的步驟是問自己:我是在什麼時候學到這個教訓?什麼時候發現這個真相?
使命故事的四大環節
鮮明角色:利用說故事者的細節讓人感同身受
使命故事中的鮮明角色幾乎必定是說故事者本人,像是學到某種教訓的領導者,或擁有相關經驗的某人。雖然主角通常就是領導者,但故事是為聽者而說。主角是他自己,但說出來是為了促使聽眾透過他的觀點來明白一些道理。
在使命故事中有效運用鮮明角色,關鍵在於揭露關於自己的細節,什麼樣的細節能讓他們感同身受?什麼樣的細節會讓他們覺得「沒錯,我也是那種人」?
真實情感:展露你的脆弱面
使命故事能否有效,不在於多麼清楚說明事件的前後順序,而是完全取決於你有沒有能力和意願來分享你對事件的感受。真正必須強烈的──越強烈越好──是你展露脆弱一面的意願,是你說出在日常工作中很少提到的個人往事的意願。
社會聯繫的根源就是願意展露脆弱面。我們在工作場合自揭脆弱面的時候,就是以「人」的身分與彼此產生聯繫,強化了領導者和員工之間的信賴與忠誠,鼓勵人們分享想法,也提高忠誠度。
特定時刻:拉長成慢動作並放大特寫
特定時刻通常就是爆炸性發展,是當事人恍然大悟前的那瞬間,是常態(局勢像平時那樣發展)和事情突然改變的時刻之間的交叉點。特定時刻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只花了半秒,但在故事中應該拉長成慢動作畫面。
具體細節:淡化說故事者與聽者之間的界線
領導者說出的使命故事能否成功,取決於能否讓人覺得:故事的重點雖然是領導者,卻也和聽眾息息相關。具體細節可以成功淡化、最終消弭了鮮明角色(領導者)和聽眾之間的界線。界線消失的那瞬間,你的使命就成了聽眾的使命。
第七章 顧客故事 必須由消費者說的故事
「顧客體驗」先天就強過「傳統行銷」,因為前者擁有愛美牌的故事所缺乏的要素:可信度。如果你跟別人說你的產品很棒,這叫行銷;如果顧客跟別人說你的產品很棒,這叫推薦。
看看BrightLocal關於消費者評論的問卷調查結果:
• 85%的消費者認為「線上評論」跟「個人推薦」一樣值得信賴。
• 73%的消費者會因為看到正面評價而更願意相信一家公司。
• 49%的消費者必須看到至少四星評價才願意光顧一家公司。
• 平均來說,消費者要看過7篇評論才願意信賴一家公司。
消費者雖然尋找並閱讀評論文,但研究也發現他們大多抱持懷疑態度,而且懂得提防虛假證詞。經常閱讀線上評論的網友當中,差不多一半(51%)表示這種評論大多能真實反映產品的品質,但另一半(48%)認為很難判斷線上評論是否真實客觀。」
顧客故事能吸引讀者,讓他們願意在乎這個故事,覺得與之產生關聯,最重要的是覺得有人懂自己,像是:「有個人跟我一樣,感受跟我一樣,想要的東西跟我一樣,而且就是在這家公司找到解決方案。我想要這個解決方案。我願意買下。」
切換敘事者:顧客故事與價值故事的差異
顧客故事不是價值故事。顧客故事雖然也傳達價值,卻是由顧客本人說出來。雖然很像價值故事:顧客面臨的問題獲得解決。但這些故事因為「是誰說出這些故事」這項關鍵要素,而被歸類為顧客故事。顧客故事擁有而價值故事缺乏的關鍵優勢:與生俱來的可信度。
來源很重要
從真實顧客的嘴裡聽見這個故事,感覺就是不一樣,顧客實際經歷的故事似乎更有意義。聽企業說自家產品值得買,感覺就像在聽他們自賣自誇,但聽顧客說出同樣的訊息,感覺就像事實。
細節很重要
既然顧客故事直接來自源頭,真實性也就變得至關重要。無論顧客故事是以平面還是影片呈現,製作者常常想予以美化,但顧客在說故事時的自然瑕疵,才會讓這個故事更為真實。顧客故事的美妙之處,就在於它擁有原始而不完美的真實性。
如何取得顧客故事?
守則一:你必須開口請求
守則二:要求得夠詳細,才能獲得所求
顧客故事的四大環節
鮮明角色:別將角色塑造得太完美
顧客故事中的鮮明角色,重點不是「誰」,而是「如何」。要如何讓顧客變成聽眾能體會並信任的角色,答案取決於你用什麼方式分享這個故事。記住:切勿追求完美。太完美的演出反而令人起疑。
真實情感:關鍵在於讓顧客說出「使用前」的感受
他們在體驗你的產品或服務「使用前」的感受。顧客故事能否成功,取決於顧客在故事的「常態」階段說出什麼情感
特定時刻:藉由詢問找答案
可以鼓勵顧客提到特定時刻,像是問他們:「你第一次使用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是在什麼地方?」
具體細節:接收細節時請發揮想像力
顧客故事中,具體細節應該是最具獎勵也最有趣的環節,能讓你聽見顧客說出你原本不知道的獨特細節。
第八章 找出你的故事
在兩個步驟內找出故事:收集與挑選
第一個過程是「收集故事」。集思廣益,多多收集各式各樣的故事構想,但先別擔心這些故事是否精采、適當、有用,甚至能不能說。收集故事就是典型的腦力激盪,不做評判,收集盡可能最多的故事。
第二個過程是「挑選故事」。不是每個故事都適合所有情況,你要選出適合的故事。
解鎖更多故事
◎回想這輩子的「第一次」:
◎列出顧客對你的批評與疑問
◎回想什麼時候體驗過今天想傳達的訊息
◎對自己提出大量疑問
找出好故事的第二階段:挑選適合的故事
• 價值故事:適合提升銷售和行銷效果。
• 創辦人故事:適合提高自信,並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
• 使命故事:適合凝聚並激勵團隊。
• 顧客故事:適合改善銷售、行銷和可信度。
重點是目標客群
1. 你想對誰說這個故事?
2. 你希望他們出現什麼樣的想法、感受、認知和行動?
第九章 塑造你的故事 敘事架構和四大環節的實際應用
從第二幕開始:爆炸性發展
尋找故事片段的時候,當下想到的回憶和特定時刻,應該都是爆炸性發展。因為故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時候,通常處於中間階段才意識到這是故事。
回到起點:常態
在建構常態時,可以把四大故事環節當成檢查表:
ü 有沒有描述鮮明角色的相關細節,營造出聽眾熟悉的畫面和聲音?
ü 有沒有描述角色(或身為故事主角的自己)在事件發生時的情緒、感受、期望或想法?
ü 有沒有描述事件的時間、地點?
ü 之後,爆炸性發展到來,故事描述解決之道、主角學到什麼教訓或意識到什麼,然後聽眾會說「噢──」。
故事順利啟航:新常態
塑造新常態時,重點是藉此讓故事頭尾銜接,回到序幕,但多了你在常態中欠缺的知識、智慧和理解。
如何避開塑造故事時常見的陷阱?
陷阱一:塑造的故事不符合你的目標
你如果確信找到了適合的故事,但它的效果差強人意,就該仔細檢討你是如何塑造故事的。你選的角色是否適合?你安排的爆炸性發展是否支持你的目標?
陷阱二:力求簡潔,刪除細節
如果你覺得故事可能欠缺了什麼,那最好檢查一下確保你沒丟掉最重要的部分,像是細節,能讓故事「像」故事的所有瑣碎片段。
第十章 說出你的故事
在演講中說故事
最用得著故事的場合之一就是演講。幾個小撇步:
用故事當開場白:踏上講臺、向會場打完招呼,就立刻說個故事。
這能化解聽眾和演說者之間偶爾出現的緊張氣氛。演講的本質,像是為了推銷或銷售,有時會很自然地在雙方之間形成隔閡;用故事揭開序幕,就能消除這些隔閡。
圖像會消除想像:確保你的投影片和故事能完美配合。
1. 確保投影片當中有留給故事的專屬空間。你可以把這種特殊投影片當作提醒你「在這裡說故事」的方式。
2. 這種投影片雖然是提醒你「開始說故事」的好幫手,但必須慎選圖像。在演講中說故事時,別依賴投影片上的圖像,而是得靠自己的口條。在挑選投影片圖像時,盡量選籠統一點的畫面,讓觀眾保有想像的空間。
別妨礙你自己
幾乎所有跟「說故事」有關的問題都不是跟「故事」本身有關,而是說故事的人妨礙了這個故事。你只要找到一個能讓你產生共鳴的真正故事,它幾乎就會把它自己說出來。
(本文為「老查讀家私房筆記」之刪節版,字數約為完整筆記內容之45%)
訂閱「老查讀家私房筆記」,每週除了可以收到「完整版讀家筆記」外,還會收到一份精華「讀家簡報」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