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精選標籤

照護線上

https://supr.one/2GkhZ6a3

分類 | 未分類

二尖瓣逆流手術重點,心臟外科醫師解析

2025/10/17 10:21

Tags: 二尖瓣逆流


提問:請問二尖瓣逆流可能出現哪些症狀?

陳紹緯醫師:心臟衰竭初期的症狀,包括了病人的運動耐受性會變得比較差,病人可能在躺下來的時候會覺得比較喘、運動不耐、腳下肢會有水腫、腹脹,有的病人會感覺他的心跳加快,是因為有心房顫動的狀況。


提問:請問哪些原因可能造成二尖瓣逆流?

陳紹緯醫師:二尖瓣逆流原則上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原發型,第二類是續發型。原發型指的就是這個瓣膜本身出現問題,常見的原因包括了退化,另外一種是老化而造成鈣化,比較少見的是感染性心內膜炎,就是瓣膜受到感染之後而造成逆流。第二個類型叫做次發性的二尖瓣逆流,主要原因是心臟擴大,心臟擴大之後,造成這個瓣膜的瓣環被拉開而造成二尖瓣逆流。


提問:請問原發性二尖瓣逆流的手術時機?

陳紹緯醫師:原發性的二尖瓣逆流指的是結構性發生的問題,包括了像它的瓣葉,以及瓣葉下面的腱索,以及瓣環。如果瓣葉或是腱索受到了退化、損害,這是不可逆的。所以原則上只要達到重度的階段,就建議要進行手術的治療,越早治療,長期的結果越好。


提問:請問次發性二尖瓣逆流的手術時機?

陳紹緯醫師:次發性二尖瓣逆流由於是心臟心肌受損,心臟衰竭造成心臟變大後,瓣膜出現問題。我們的第一線治療原則上是用藥物治療,也就是以心臟衰竭的藥物來治療二尖瓣逆流,如果藥物治療仍然不理想,可以考慮做二尖瓣夾合手術,或者是傳統外科手術。


提問:請問原發性二尖瓣逆流該如何治療?

陳紹緯醫師:原發性二尖瓣逆流因為是心臟結構出現問題,原則上只要經過心臟超音波確認瓣膜逆流程度達到重度,就會建議手術。手術的方式,包括傳統開胸心臟手術,也有各式的微創二尖瓣修補手術可以供病人選擇。


提問:請問二尖瓣逆流的手術方式有哪些?

陳紹緯醫師:二尖瓣就像我們心臟裡面的門,有分門框、門板、以及腱索,如果這些結構出現了問題之後,門關不緊就會造成二尖瓣逆流。手術的方式有分幾個,第一個,我們是做門板的瓣葉的修整,腱索的重建以及門框的再固定,保留自己二尖瓣的組織來進行修補,長期效果比較好,包括了病人的存活,病人的長期的併發症都會比較少。如果手術中判斷沒有辦法進行修補,可能就要考慮置換,置換的話就必須要考慮使用金屬瓣或者是生物瓣膜,兩種材料。


提問:請問什麼是不停跳二尖瓣人工腱索植入術?

陳紹緯醫師:不停跳二尖瓣腱索植入手術是一項新的手術技術,從左胸一個微創的手術切口藉由心臟的心尖置入人工腱索的植入器,在超音波導引之下,我們將腱索固定在瓣葉上,最後再將腱索固定在心尖上。在手術中,我們會使用經食道超音波來測量腱索的長度,確定腱索的長度是適當的,並減少二尖瓣的逆流。由於心臟不用停止,不用打開胸骨,病人的恢復較快。但是,並不是每個病人都適用這樣的手術方式,所以必須要經過手術前詳細的評估才能進行這項手術。


提問:請問傳統開胸手術的優點有哪些?

陳紹緯醫師:傳統開胸心臟手術已經發展相當成熟,已經經過了50年以上的歷史驗證,長期效果證實非常有效。在一個高手術量的醫學中心,有經驗的醫生執行下,風險其實並不高。傳統的開胸手術可以提供良好的手術視野,因此可以達到一個非常有效的修補。此外,心臟如果有其他的疾病,包括需要同時執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房顫動電燒手術、三尖瓣修補手術,都可以在同一個手術視野下同一次手術得到良好的治療。


提問:請問微創開心二尖瓣手術,能帶給患者哪些幫助?

陳紹緯醫師:新型的微創手術主要分為幾大類,第一類是小傷口直視開胸手術,第二類是用胸腔鏡輔助進行二尖瓣修補,最後一類就是病人常常聽到的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手術。達文西機器人手術主要的好處有幾項,第一個,它有3D的胸腔內視鏡,成像較佳、放大倍數也大,可以提供外科醫師清楚的手術視野。第二,機器手臂的器械非常靈活,可以在狹小的胸腔內進行非常精細的修補手術,也可以提高修補成功機會。由於傷口較小,不用切開胸骨,病人的恢復比較快,也會有較佳的美觀效果。


提問:請問哪些患者適合採用微創二尖瓣手術?

陳紹緯醫師:微創的二尖瓣手術分為兩大類,一項是導管二尖瓣手術,另外一項是開心手術的微創手術。導管的二尖瓣手術,主要是二尖瓣夾合手術,通常建議年紀比較大,身體狀況比較差,沒有辦法承受開心手術的病人。然而,導管手術的二尖瓣夾合術長期的耐用性並沒有辦法像開心手術一樣理想,只能提供部分的緩解效果。因此,如果身體狀況還好、病灶比較複雜,還是建議傳統的開心手術。第二種的微創手術就是傳統開心手術,但是以小傷口進行,比較適合的病人是解剖構造適合,經過手術前的評估,可以達到理想的修補成功率,可以用小傷口微創的方式讓手術後的恢復更理想。


陳紹緯醫師:建議病人和主治醫師進一步討論,根據您的病情,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式。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

一眠大一吋 — 談兒童睡眠對生長的影響,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2025/10/16 16:49

Tags: 兒童睡眠

《搖嬰仔歌》曲中「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寸,嬰仔嬰嬰惜,一暝大尺。」是老祖宗在觀察睡眠充足的孩子總是長得比較好,而永久流傳的一句諺語。

家長一定也不陌生,帶孩子就診生長發育門診,醫師總是再三叮嚀孩子,要長高,要掌握睡眠、運動、與營養均衡。良好的睡眠,不僅要睡得早、睡得飽、更要睡得好! 以下將由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邱巧凡醫師與兒童神經內科暨睡眠專家張明瑜醫師攜手解答爸爸媽媽與小朋友們常見的睡眠問題。

1. 兒童與青少年正確的睡眠時間與長度

充足的睡眠是兒童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基礎。根據美國睡眠醫學學會與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兒童與青少年應有規律且適齡的就寢時間,並依年齡分別建議1-2歲每天11-14小時、3-5歲10-13小時、6-13歲9-11小時、14-17歲8-10小時的睡眠時數。睡眠起始時間則應配合生理時鐘與學校作息,避免過晚入睡盡量於晚上21:00~22:00點前入睡為宜

青春期雖有生理性的晚睡現象,但也不宜過晚入睡,影響生長及健康。多項研究證實,“提早就寢”可顯著延長睡眠時數“週末晚睡晚起”會加劇睡眠規律性失調建議維持平日與假日一致的就寢與起床時間。足夠的睡眠有助於生長、注意力、學習、情緒調節及身心健康。

2. 什麼是良好的睡眠品質

良好睡眠品質包括:入睡快、夜間少醒、睡眠分期正常。早上醒來有精神、白天不嗜睡。規律的作息、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避免睡前使用螢幕,都是提升睡眠品質的重要因素。

3. 如何觀察孩子的睡眠狀況

家長可觀察孩子是否容易入睡、夜間是否頻繁醒來、是否打鼾、有無肢體動作頻繁、睡姿變換太多、白天是否精神不濟或情緒不穩。若有明顯異常,建議記錄睡眠日誌,並諮詢專業醫師。

4. 睡眠對生長發育的影響

睡眠障礙對生長激素分泌的影響

睡眠與生長激素的分泌密切相關。生長激素主要在深度睡眠(非快速眼動期),尤其是慢波睡眠期間大量分泌,睡眠障礙會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導致生長遲緩及體組成異常。臨床研究顯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兒童接受治療後(如腺樣體及扁桃體切除術)可改善生長激素分泌及生長速度。

睡眠障礙增加性早熟的風險

另外,睡眠不足或睡眠障礙也與性早熟有關。橫斷面及世代研究指出,睡眠時間不足、晚睡及睡眠品質不佳會增加性早熟風險,尤其在女孩族群更為明顯。

睡眠障礙對肥胖的影響

睡眠障礙會透過「食慾賀爾蒙調節失衡、腦部獎賞路徑活化、能量消耗減少、胰島素阻抗及晝夜節律失調」等多重機轉,進而導致肥胖。而肥胖又會進而增加性早熟風險與骨齡超前,最終造成生長板提前閉合、來不及長高而成人身高受限的結局。

5. 兒童睡眠對家庭的影響

兒童睡眠障礙常導致家庭壓力增加,干擾家長及同睡者的睡眠與情緒,甚至影響親子關係。改善孩子睡眠有助於全家健康與生活品質。

6. 常見的兒童睡眠障礙

常見問題包括:行為性失眠(如入睡困難)、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夜驚、夢遊、睡眠動作異常、猝睡症、睡眠時段後移症候群等。部分障礙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需專業診斷與治療。

7. 如何改善孩子的睡眠

首選為睡眠衛生教育與行為介入,包括:固定作息,不變的睡前例行活動順序(如洗澡、刷牙、閱讀)、日間要有適量的戶外活動,避免睡前螢幕、營造安靜、黑暗的睡眠環境。

8. 是否可以自行給孩子補充褪黑激素

褪黑激素主要作用在於調整作息時差問題,美國FDA未核准將其做為兒童失眠的治療。

9. 遇到棘手的兒童睡眠問題時應尋求哪一科協助?

一般的兒科醫師都可以對兒童睡眠問題做出篩檢與診斷,若有更棘手的問題會再轉介至兒童神經內科或兒童睡眠專科。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BRAF突變,雙標靶藥物治療幫助爭取生機

2025/10/15 12:12

Tags: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Q1:請問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現況?

李克釗醫師:目前台灣每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個案數約為17,000名,占癌症發生個案數的第二名。其中第四期個案約為25%,五年存活率僅15%,若病人進展至第四期,狀況評估可以開刀,五年存活率就能大幅提升至50%。


Q2:請問晚期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李克釗醫師:病人一旦進展至晚期大腸直腸癌(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腫瘤大且分散,手術即不是主要的治療方式。現階段會以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甚至免疫治療,讓腫瘤有機會縮小,再評估開刀的可能性。


Q3:治療前,醫師會建議進行哪些基因檢測?

李克釗醫師:常見的基因檢測包含RAS、BRAF、MMR。RAS突變約占轉移性大腸直腸癌50%;BRAF突變比例約8-10%,疾病惡化快速,存活期甚至低於一年,過去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若考量使用免疫療法,將會進行MMR基因檢測。


Q4:針對BRAF突變,醫師會如何協助延長存活期?

李克釗醫師:目前BRAF基因突變的族群,基本上會採雙標靶治療,包括口服標靶加上注射標靶,大幅延長病人的整體存活期。


Q5:請問雙標靶治療的成效為何?

李克釗醫師:雙標靶治療與傳統的化療、標靶治療相比,反應率有近10倍的差距,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也相差3倍,整體的存活期延長約六成。


醫師提醒與呼籲:

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整體存活期與第四期相差許多,因此提醒民眾定期篩檢,透過篩檢發現早期癌,甚至癌前驅病變,可直接切除瘜肉,避免進展到晚期癌。若進展至晚期癌,現在也有很多新的藥物可以治療,針對基因檢測再搭配適當的藥物,病人就有機會提高存活期。


案例分享:

一名約70歲的阿公,經基因檢測確認帶有BRAF基因突變,過去他曾接受過傳統化療、標靶治療,但療效不彰,轉診時已出現嚴重黃疸,且全身虛弱。所幸,在接受雙標靶藥物治療後,他的病情大幅改善,短短兩週內,黃疸指數順利降到正常值範圍,原來奄奄一息的他竟能自行下床行走,精神與體力明顯回升,目前也已穩定追蹤中。 由此案例可得知,BRAF基因只要積極接受合適的治療,病況即有機會獲得良好的控制,甚至達到長期存活,期待未來新的標靶藥物也都可以納入健保,造福更多的病人。 本文


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

靜脈曲張不能輕忽!靜脈膠水、雷射治療解析

2025/10/14 16:51

Tags: 靜脈曲張


提問:請問靜脈曲張的常見症狀?

葉集孝醫師:最常出現的就是下肢的腫脹感,即使在沒有看到表淺的血管已經浮現的狀況之下,大部分病人在長期久站或久坐,或是維持一個固定的姿勢的情況之下,就會覺得他的下肢脹脹的感覺。其他比較常見的症狀就是外觀上的改變,會在皮膚產生一些明顯的血管的痕跡。在更嚴重的情況之下,就會發生血栓,甚至蜂窩性組織炎、抽筋等等的臨床症狀。

提問:請問靜脈曲張可能出現哪些嚴重併發症?

葉集孝醫師:如果長期不處理,達到第五級或第六級的時候,就會因為長期的組織靜脈壓力高,而產生潰瘍或是慢性的傷口,造成長期的蜂窩性組織炎。如果不處理的話,常常會產生血栓,而血栓最危險的併發症就是產生了肺部動脈栓塞,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機艙症候群。當大量的血栓從曲張的靜脈移動到肺動脈的時候,就會產生猝死的危險性。這個是靜脈曲張需要積極做治療的理由之一。

提問:請問靜脈曲張的危險因子?

葉集孝醫師:靜脈曲張的危險因子最重要的就是生活型態。如果長期的久站、久坐,都有可能會造成靜脈的壓力高漲,而產生靜脈曲張。其次就是一些家族史的部分。女性在懷孕的期間,因為腹內壓的上升,就會產生靜脈的壓力高漲,而造成了靜脈曲張。

提問:請問要如何評估靜脈曲張的嚴重度?

葉集孝醫師:依照目前的分級,如果靜脈曲張只是看到表淺的、小小的、像蜘蛛網狀的話,大概是比較輕微的。慢慢如果在表皮下面看到有像蚯蚓一樣浮現,然後產生水腫或是色素沉著,就已經到了第二或第三期。如果再往後期的時候,血管的扭曲程度跟變形的狀況也會越來越明顯,在表皮上也可以看到更多像蚯蚓狀的血管,配合表皮色素的沉著,或是紅腫熱痛的現象,就會進展到更後面的嚴重程度。當然最嚴重的程度就是因為靜脈曲張而產生了皮膚的缺損,甚至產生潰瘍。

提問:請問該如何治療靜脈曲張?

葉集孝醫師:靜脈曲張的治療,在初期當然是維持良好的姿勢以及生活型態,譬如定時間就要活動你的小腿,然後不要維持同樣的姿勢太久。其次就是彈性襪的穿著。彈性襪對於靜脈曲張的疾病的進展,有很好的預防效果。但是對於已經發生靜脈曲張的病人,彈性襪沒有辦法改變現狀,只能夠讓它不要再繼續惡化下去。如果已經臨床有症狀,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藥物可以輔助改善症狀的嚴重程度,舒緩臨床的不適感。最後,如果到了不得已的狀況的話,可能就要進行侵入性的手術來治療。

提問:請問什麼是微創靜脈膠水治療?

葉集孝醫師:傳統以來靜脈曲張的手術就是將整條大隱靜脈或是小隱靜脈進行破壞、取出。目前的科技進展,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將大隱靜脈閉合。臨床上常用的方式就是靜脈的膠水。用微創的方式,像打針一樣,將整個膠水散佈在大隱靜脈或是小隱靜脈,甚至非常微小的小血管裡面,都可以把這些靜脈進行閉合的動作,這樣就可以讓靜脈曲張獲得治療。

提問:微創靜脈膠水治療能帶給患者哪些幫助?

葉集孝醫師:跟傳統的手術來比較的話,兩者的長期結果目前的研究顯示是相當的。但是在手術的過程,以及在手術後的短期之內,傳統手術的病人所獲得疼痛感及腫脹感,甚至傷部的瘀青,會比膠水來得嚴重一些。膠水因為是用一個像注射的方式進行整條靜脈的閉合,所以它產生的疼痛感比較低,在傷口的大小也比較小。相對於術後的不適感以及瘀青或是腫脹的感覺,也會相對來得較為輕微。

提問:請問什麼是微創靜脈雷射治療?

葉集孝醫師:微創靜脈雷射治療就是以雷射導管,經由一個小傷口進入整條的大隱或是小隱靜脈,經由雷射熱能的放射,將整條靜脈加以閉合。

提問:微創靜脈雷射治療能帶給患者哪些幫助?

葉集孝醫師:微創靜脈雷射跟傳統術式比較,長期效果是一致的。只是在手術的過程當中,因為它只要用一個注射針孔般大小,即可將雷射導管放到大隱靜脈當中,然後以熱能將整條靜脈閉合。所以病人在術中以及術後所感受的疼痛感較低,腫脹感也比較輕微,術後產生的一些瘀青或是其他併發症也比較少。

提問:請問要如何避免靜脈曲張復發?

葉集孝醫師:最好的方式就是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保持良好的姿勢,以及長時間使用彈性襪,幫助避免靜脈曲張的復發。

葉集孝醫師:我曾經遇到一個大約四五十歲的男性病患。他來門診當他開門的那一剎那,就會聞到身上有一股腐臭味。當他把傷口解開的時候,可以看到一個大約4X4這麼大的潰瘍。他自己說他已經大概兩年沒有出門去工作了,就是因為他的傷口。他自己的心情、工作或人際關係也都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不過,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後,在一年之後,有一天他從門診敲門來,他只是跟我說:「我沒有掛號,我只是給你看看我的腳。」他掀起他的褲管,腳完全癒合了,讓他的生活又重新回到了正軌。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

癢到崩潰睡不著!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夜夜難眠、學業與職場表現受挫 標準治療重新找回安穩生活 專科醫師圖文詳解

2025/10/14 16:09

Tags: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每年十月一日是世界蕁麻疹日,國際間醫學機構與病友團體皆會發起活動,呼籲社會提高對蕁麻疹的認識。雖然活動已落幕,但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的困擾並不會因時間而消失。這種疾病往往帶來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反覆發作,偷走患者的睡眠、影響工作與課業,甚至壓垮心理健康。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提醒:「別再把蕁麻疹當成單純過敏或皮膚病,正確就醫並接受標準治療,才是走出反覆惡性循環的關鍵。」

認識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不是過敏,是自體免疫疾病

急性蕁麻疹常因特定食物或環境過敏原引起,幾天或幾週內即可緩解。然而,若症狀持續超過六週以上,且沒有明確外在誘因,就可能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邱瑩明醫師指出:「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起因於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皮膚自發性發炎,不是因為吃了什麼或碰到什麼過敏原。」

也因為常見的症狀表現在皮膚上,許多患者與家屬誤以為只是過敏症狀,往往到處做過敏檢測,卻遲遲找不到元兇。邱瑩明醫師強調,若持續六週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否則延誤治療只會讓病情拖延惡化。

以為只是皮膚病的一種,癢了塗抹藥膏就能好

「很多人把它當皮膚問題,覺得擦擦藥膏就能好。」邱瑩明醫師說明,這正是最普遍的迷思之一。由於只在發作時依賴藥膏或少量抗組織胺,患者常覺得「治療沒有根本改善」,陷入一種無力感與挫折感。

「其實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應該用標準治療,包含一套完整性的評估與用藥流程。」邱瑩明醫師提醒,如果不從體內免疫系統控制,只能頭痛醫頭,難以真正減少發作頻率與強度。這種誤解不僅延誤治療,還可能對患者心理造成打擊。有些人因此覺得「怎麼治都沒用」,逐漸放棄求醫,長期陷入癢痛循環。


不只是皮在癢 看不見的痛苦破壞生活品質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最大困擾是「癢」,但影響遠不止於皮膚。夜裡持續抓癢會讓患者難以入睡,長期睡眠不足使白天精神渙散,學生無法專心學習,上班族也難以專注工作。

此外,身上反覆出現的紅疹塊或浮腫,會影響外觀,造成缺乏自信。有些學童甚至因此遭受同儕異樣眼光,進一步影響人際關係。邱瑩明醫師指出,這些隱形的困擾往往被低估,但無論是睡眠不濟,還是外觀造成的壓力,都可能讓患者長期處於焦慮與情緒困擾之中,這些「看不見的痛苦」與身體症狀同樣需要被重視。


癢的折磨超乎想像:夜裡抓癢,白天床單、指甲都見血

邱瑩明醫師分享,一名患者因為嚴重的蕁麻疹長期受苦,曾做過各種過敏檢測、甚至嘗試中醫與各類偏方,每月花費上萬元,卻毫無改善。最讓他痛苦的,是夜間發作時無法自控的搔癢。「他告訴我,常常早上醒來才發現指甲裡都是血,床單也都沾滿斑斑血跡。」為了避免再次抓傷,他甚至把指甲剪得極短。

邱醫師指出,這樣的案例凸顯了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隱藏折磨:外人難以理解,但對病人而言卻是日復一日的痛苦。所幸,在進一步與醫師討論後,他依照標準流程,接受了生物製劑治療,短短一週內症狀就顯著改善。此後僅需每月固定治療一次,夜間癢感明顯減少,生活品質也逐漸恢復。

標準治療流程:逐步升級,不能只靠忍耐

根據標準治療流程,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第一線治療是使用口服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若初期劑量效果不佳,醫師會考慮逐步增加劑量。邱瑩明醫師說,若高劑量抗組織胺藥物仍無法有效控制症狀,標準治療流程的下一步是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不會出現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如果生物製劑治療仍殘留部分症狀未完全消除,可再加入免疫調節劑,以進一步控制異常的免疫反應。

若偶爾局部發作,也可能搭配外用藥膏,但藥膏僅是輔助,無法取代調整免疫系統。邱瑩明醫師提醒,台灣目前生物製劑與免疫調節藥物尚未納入健保給付,但皆已列為標準治療之必要藥物。患者可與醫師充分溝通,評估最佳治療方案。

此外,部分患者因抗組織胺嗜睡而自行停藥,也可能導致病情反覆。邱瑩明醫師呼籲,患者切勿自行中斷治療,應與醫師討論替代方案。


到底多癢?做好自我評估主動協助醫師判斷

「癢」是一種主觀感受,醫師很難光靠外觀判斷嚴重度。邱瑩明醫師建議,患者可以網路搜尋利用「慢性蕁麻疹評估量表」等工具,自行記錄癢感程度與生活影響,再帶到門診提供給醫師參考。透過這些數據,醫師才能更精準地掌握病人病情,避免因描述模糊而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不是單純的皮膚病,而是一種長期影響生活的自體免疫疾病。它讓患者夜夜難眠、白天精神渙散,甚至在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上帶來沉重壓力。邱瑩明醫師強調:「不該只是忍耐或擦藥膏,更不能把它誤當成單純過敏。唯有正確認識、規律治療,患者才有機會重新掌握生活。」

世界蕁麻疹日的國際關注雖已落幕,但疾病帶來的挑戰仍持續存在。唯有及早診斷、規律治療,患者才能遠離癢的折磨,重拾正常而安穩的生活。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

成效數據

共 NT$ 金額

評分與評論

0.0 滿分五顆星

0 份評分

贊助方案

$ 隨喜贊助

愛健康